當年我看攝影師Ron Fricke的《Baraka》(祈福, 右圖),中國譯《天地玄黄》,譯「祈福」以示其崇敬自然的宗教韻味。
這部紀錄片,沒有故事情節、人物對話,甚至沒有旁白說明,把觀眾欣賞電影時常遇到的語言樊籬,全部拆清,92分鐘純粹影像和襯樂的全程衝擊,給人感受,真是名副其實的賞心悅目,享盡視聽之娛。
所以,今次見到他的新作《Samsara》(梵文裡有「輪迴」意思) 參加多倫多電影展,毫不考慮,視之為影展期間必看電影之一。温哥華電影節不知道有沒有選上,如果有,大家千萬別錯過,沒有,就留意將來的公映日期。
Ron Fricke跟另一位紀錄片製作人Godfred Roggio ,常相提並論,Roggio 最早採用Philip Glass作品做襯樂 , Fricke曾替Roggio的《Koyaanisqatsi》(機械世界)掌過影機,兩人的作品風格類似,也就順理成章。
Fricke花了五年時間,三度環遊世界,經歷24個國家,拍成《Baraka》,用的是70mm Todd-AO寬底片攝製,成本昂貴,但橫向象素達到 8150,出來的影像特別高清,2008年已推出blue ray版,看過的人都讚不絕口;維基網頁在談到《Baraka》時,把20章內容,逐章介紹出來,大家可上網參考,對這部紀錄片有個初步認識,從Youtube分段看有個弊病,因版權略去配樂,如看默片。
《Samsara》也不例外,同樣花了四年多時間,走訪了20多個國家,用65mm寬底片拍成。
這部紀錄片,沒有故事情節、人物對話,甚至沒有旁白說明,把觀眾欣賞電影時常遇到的語言樊籬,全部拆清,92分鐘純粹影像和襯樂的全程衝擊,給人感受,真是名副其實的賞心悅目,享盡視聽之娛。
所以,今次見到他的新作《Samsara》(梵文裡有「輪迴」意思) 參加多倫多電影展,毫不考慮,視之為影展期間必看電影之一。温哥華電影節不知道有沒有選上,如果有,大家千萬別錯過,沒有,就留意將來的公映日期。
Ron Fricke跟另一位紀錄片製作人Godfred Roggio ,常相提並論,Roggio 最早採用Philip Glass作品做襯樂 , Fricke曾替Roggio的《Koyaanisqatsi》(機械世界)掌過影機,兩人的作品風格類似,也就順理成章。
Fricke花了五年時間,三度環遊世界,經歷24個國家,拍成《Baraka》,用的是70mm Todd-AO寬底片攝製,成本昂貴,但橫向象素達到 8150,出來的影像特別高清,2008年已推出blue ray版,看過的人都讚不絕口;維基網頁在談到《Baraka》時,把20章內容,逐章介紹出來,大家可上網參考,對這部紀錄片有個初步認識,從Youtube分段看有個弊病,因版權略去配樂,如看默片。
《Samsara》也不例外,同樣花了四年多時間,走訪了20多個國家,用65mm寬底片拍成。
Fricke的作品中很強調「量」(左圖)的概念,如果銀幕上出現兩三隻雞被屠宰,觀眾不覺得什麽,如果出現成千上萬隻雞被屠宰,效果就很震撼;銀幕上若只出現三幾個工人在生產流程上裝配零件,不覺得什麽,銀幕上若出現成千上萬工人在生產流程上裝配零件,就體驗到工人被物化,因抵受不住壓力而要跳樓自殺。
身為局外人,也無法理解去麥加朝聖的穆斯林,在人流中循同一方向團團轉,高空俯瞰下就像捲進了宗教的漩渦,這股信仰力量不容你不感動,就像幾個西藏僧人辛辛苦苦創作色彩鮮明的沙畫(最上左圖)後,一瞬間將之掃除,他們從不覺得徒勞,也不覺得生命的浪費,創作主要是過程,另一種價值觀。
諸如此類的內容和情操,都可在這兩部紀錄片中得到印証。
身為局外人,也無法理解去麥加朝聖的穆斯林,在人流中循同一方向團團轉,高空俯瞰下就像捲進了宗教的漩渦,這股信仰力量不容你不感動,就像幾個西藏僧人辛辛苦苦創作色彩鮮明的沙畫(最上左圖)後,一瞬間將之掃除,他們從不覺得徒勞,也不覺得生命的浪費,創作主要是過程,另一種價值觀。
諸如此類的內容和情操,都可在這兩部紀錄片中得到印証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