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4/03

兩一關係

兩一關係,也就是「兩」和「一」的數量關係。可以有兩條思路,一條從「合」字著眼,先秦涉及這方面的,見於<<左傳昭公32年>>晉太史史墨提出的:「物生有兩……體有左右,各有妃耦,王有公,諸侯有卿,皆有貳也。」史墨強調了人倫的配對,夫婦成家,君臣構國,是「二合為一」概念的前奏,和明末清初方以智提出的「合二為一」,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式。方以智舉的實例,是把清水倒進湯羹裡,所謂水乳「交」融;不過物理上,混同和化合,可是不一樣的東西。

另一條從「分」字著眼,老子便把「一」等同為「道」,<<道德經第42章>>裡的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」是等差級數的遞增。到了<<周易系辭>>,「一」便是「太極」,於是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「一分為二」以幾何級數一直分解下去,而得出六十四卦。北宋邵雍(康節) 將之進一步發揮,利用這些數字推算他的「康節神數」,所謂「元會世運、歲月日辰」,和人的時運湊和一起。不少香港人成了相士董慕節「鐵板神數」的試驗品,包括我的太座,當年收費不貲,還要輪候蒙召。我提醒太太,以及我的朋友,別把他批的命書看得大認真,「X不得,Y不得」,以致惶惶不可終日。

我從一本國內出版的通識教材上看到,把以上「一分為二」和「二合為一」的簡單方法,稱為傳統的辯証思想,辯証法的三條基本規律是:對立統一、質變量變、否定之否定。兩一關係涉及的,是其中的第一條,對立(「兩」)和統一(「一」)。編者批評「一分為二」的規律太刻板,那麼,<<莊子天下>>倒有另一種看法,「一尺之棰,日取其半,萬世不竭。」更貼近科學的微觀世界。又認為北宋的張載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對「兩一關係」有較周全的想法,張王二人都把「氣」看成物質的本原,張載強調「兩不立,則一不可見;一不可見,則兩之用息。」王夫之也說「合二以一者,為分一為二所固有。」

編者主張把這些中國古代的辯証思想精華提煉出來,併到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中。為什麼不能各歸各,獨自成說,分就由得分,而要合一、「匯入」,使之「中國化」,有其「必要」?真叫人糊塗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