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4/08

批評家




一個法國記者做了次試驗,他把名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(M. Duras) 的得獎小說「L’Apres Midi de Monsieur Andesmas」 (安德馬斯先生的下午, 左圖是改編成電影的海報) ,換了個題目,寄去出版過杜拉斯小姐作品的三家書商,結果全被退了回來。這說明了什麽?要不是作品全靠作家的名氣,便是出版社的編輯並沒有固定的審稿標準。

批評和創作從來就是兩回事,甚至互相對立,這也正是英國小說家福斯特(E.M.Forster)的意見。所以,他勸那些不可一世、自以為是的批評家,評論前三思,先從創作人的角度去想想。哲學家叔本華,乾脆把藝術作品比做王公巨卿,他說,我們發表意見之前,最好先聽聽對方怎麼說。

大多數批評家,卻並不依照這一正當程序、遊戲規則,對方的說話還未聽清楚,便趕着插嘴。這類批評家,是英國大評論家約翰生博士挖苦的「sentinels in the avenues of fame」(名譽捷徑上的哨兵),馬前卒,死也死先。
通常要具備見聞廣博的學識,鞭辟入裡的智慧,才配當一個眼光獨到的批評家,實際上,同時兼有此二者的甚少見。以下是一些偉大作家,對另一些偉大作家或作品的苛評:門肯 ( H. L. Mencken) ,對小說家亨利詹姆士:「一個蠢材」。小說家康拉德,對小說家D. H. 勞倫斯:「齷齪!」。音樂家羅西尼,對音樂家門德爾仲:「好就好了,卻不是音樂。」法國畫家莫內,對英國畫家透納:「這些棕色東西」。頗諷刺的,有時批評家極力針砭的,恰正是對方賴以永垂不朽的價值。

根據不同的傳媒,當代批評家可細分為影評家,劇評家,視評家,文評家,藝評家等。照英國<<星期日獨立報>>的專欄作者史提芬貝利 (S. Bayley) 的觀察,他認為影評人最虛張聲勢,劇評家最有影響,視評家最滑稽可笑,文評家最吹毛求疵,藝評家最咄咄逼人。
其實,沒有創作,何來批評,批評本就是種寄生行業,他的營養全來自宿主,宿主夲身貧瘠羸弱,評者不可能强健壯大,這說明了,大多數好的批評屬於讚美,貶抑的都是次一級的批評,道理很簡單,瘦馬上括不出多少油水。對批評家亦毋需苛責,他只是我們這個豐繁世界裡眾多意見中的一種,閣下這麼認真幹嗎?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