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3/12

阿瑟米勒的悲劇




阿瑟米勒(Authur Miller)活到89歲,光注意娛樂新聞的讀者來說,他只是荷李活已故艷星瑪麗蓮夢露的前夫,當年兩口子結婚,作家諾曼梅勒戲稱,美國一流腦袋與美國一流肉體的結合。米勒興奮之餘,為新太太度身訂做寫了個電影劇本「The Misfits」(亂點鴛鴦譜),由荷李活兩位名演員奇勒基寶與孟甘穆利奇里夫跟她配戲,夢露在黑白片中亦顯得洗盡鉛華,可惜她僅能以身段見勝,未能在綠葉陪襯下替她贏得任何嘉獎。
兩人不久離異,夢露淪為美國總統的情婦,一年後不明不白去世。米勒沒有出席夢露的喪禮,事後又上演傳記式劇本「After the Fall」自辯,以致得不到外人諒解。

從現代美國戲劇的發展來說,米勒與田納斯威廉斯(T. Williams)是戰後舞臺上兩大支柱,大略比較,威廉斯刻劃的是南方小鎮人物的心理挫折;米勒描寫的是美國社會成功夢想的幻滅。米勒自己說,他創作的那個年代,美國劇壇充斥了商業主義的作品,跑劇院的觀眾,仍停留在輕喜劇的趣味。他的劇作面世,才令人耳目一新,實實在在打動人。

<<推銷員之死>>1949 年在費城首演當晚,最後一場落幕,觀眾竟忘了鼓掌,他們站起來又坐下,其中有些人低下了頭,雙手捂面,禁不住失聲痛哭,然後才醒起鼓掌。
主角62 歲的推銷員威利洛文,為一家四口生計,每天獨自駕車700 公里,穿州過鎮,辛辛苦苦撐了多年,總算把房屋按揭供完,全家準備到餐館慶祝,兩個兒子對老人完全不體諒,為了點小過失,把他撇下。老人想起自己過去一度風光的日子,現在為求遷調到一個不用長途跋涉的寫字桌位子,也被小老闆拒絕,且因發了點小脾氣而把他辭退。思前想後,希望自殺得到的保險賠償,可以減輕老妻的負擔。威利死後仍冷冷清清,真是個不折不扣的悲劇。

香港舞臺導演楊世彭說:他先後導過<<推銷員之死>>的國粵英語版,可惜我都無緣觀賞,我看到的,是先後由佛德烈馬殊(1952)和德斯汀荷夫曼(1985)演的電影改編版,以及多年前由羅卡和汪海珊在香港演出的粵語版,現仍依稀記得當時的舞臺佈置。
<<推銷員之死>>說是說受易卜生影響的寫實主義作品(荒謬劇面世前,有哪個不受易卜生的影響,包括蕭伯納,連喬伊斯早年都寫過熱情洋溢的信給易卜生),但米勒在演出形式方面,仍有不少實驗,如時序交錯,運用舞臺演區分隔和燈光明暗調控,帶出人物的出場和隱退,包括主角威利洛曼出差期間搭上的女人,也以這一方式呈現他的潛意識,電影版當然沒這個必要。

劇作家姚克比英若誠更早用北京話翻譯過<<推銷員之死>>(1971今日世界版),姚先生希望演出時,演員不必改動,便可上口,書前寫的米勒小傳,仍是當時介紹得相當詳盡的一篇,但他答應寫的米勒全部作品分析,可惜後來沒兌現,倒是臺灣在1989 年出版了張靜二<<亞瑟米勒的戲劇研究>>(書林版)專書,至於我介紹米勒的文字<<家庭的陰影>>,刊於崑南編的香港<<南華晚報>>星期增刊,那時<<隕落之後>>剛上演不久,屈指一算,剛好40 年。

比起威廉斯,米勒作品題旨着跡,難怪同文李登最近便在專欄中揚威貶米。有人甚至說,米勒只是一部頭作者,這是言過其實,就以他的短篇「A View from the Bridge」,當年在電影上看到由意裔演員拉夫華倫演出那個告密者,劇力千鈞。米勒最令人肅然起敬的,是非美委員會橫行期間,寧可被控藐時法庭罪,列入黑名單,也不肯指名道姓告密,比起和他多次合作的導演伊力卡山,勇敢得多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