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3/12

台灣電影的損失


我先後擔任過3屆台灣金馬獎評審,第1次單純,尚未知道評選機制;第2次,繼續發覺,為了新聞局頒發的那點獎金,居然有個別評審替某些影片「護航」,為顯示公平公正,另一位評審小說家王文興和我都贊同記名投票並公開,我們的少數聲音未獲通過,感覺上,海外評審只是點綴性質,形同虛設。事後意興闌珊,決定不再擔任此獎評審,可是,到新一屆期限將至,舉辦單位的香港負責任人告訴我,仍找不到適當人選,希望我再接受邀請一次。我把不想參加的原委說明,他們說,台灣解嚴後已掀起一片新氣象,要我親自去體會,結果鬧出中途退選的小風波。那一屆的主席是白景瑞,他在台灣電視上公開指責我,白導演現已故世,細節不必再表。

沒有傑出成就,又沒有特殊關係,能3度擔任一個獎的評審,是難得的機遇,我尤其珍惜去台灣後,先後結識了當時的一群編導:王童,林清介,陳坤厚,侯孝賢,萬仁,柯一正,曾壯祥,陶德辰,張毅,邱銘誠,王銘燦等,兩位編劇吳念真和小野,以及最近逝世的導演楊德昌。這群導演各有專長特色,尤以楊德昌的電影語言最為嚴謹。回港後,在<<電影雙周>>上介紹了楊德昌的<<海灘的一天>>和侯孝賢的<<兒子的大玩偶>>(其實3段,由黄春明的小說改編,另兩段是曾壯祥的<<小琪的那頂帽子>>和萬仁的<<蘋果的滋味>>)。後來,他們有部分來香港出席藝術中心舉辦的台灣電影展,我順理成章擔任了他們的嚮導,以及中大座談會的粵語翻譯。行程中,少不免有酬酢,就在一次午宴上,楊德昌因香港某位影評人的一句話而生氣,說香港有什麼了不起,不過是個供人購物的地方,就我所知,在座的香港朋友,都很欣賞台灣新導演的才華,可見Edward個性的狷介。

06年我去台北,與台灣兩位資深影評人黃建業和張昌彥會晤,黃建業是<<楊德昌電影研究>>一書的作者,張昌彥早年留學日本,早稻田大學碩士,目前是文化大學影劇系教授。我向他們打聽楊德昌的癌症病情,他們也只知道他在美國養病。今早消息傳來,他與結腸癌抗爭了7年終於不治,醫學昌明的今天,59歲只是中壽。張毅說,他一直畫到最後一刻,想拍動畫的願望未能實現,殊為可惜,這是台灣電影的損失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