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3/12

合格風波


香港科技大學政治與社會系的丁學良教授,回答<<中華工商時報>>訪問時指出,中國國內算得上合格的經濟學家,不超過5個,連國外50 家經濟學系的研究生水平都不夠,此話一傳開,立即引起不少回響。有認為,丁學良雖有哈佛博士學位,畢竟主修的是社會學,就算他是名教授丹尼爾貝爾(Daniel Bell)的弟子(貝爾現時在北京清華大學教書,還改了個中文姓名);也未必夠格批評國內的經濟學家,未免多管閑事。

丁學良其後接受另一傳媒訪問,做了進一步說明,他指的不合格經濟學家,不包括老一輩經濟學者,其中有的是他的老師和恩師 (丁學良一度是中國社科院馬列研究院研究生,曾獲于光遠,蘇紹智的賞識。在哈佛時,發表過勸人緩進的文章),也不包括回國暫時兼職的海外經濟學家。有了這兩個「包括」,合格人數的範圍便擴大了。

他希望公眾理解他說這番話的用意,並無個人恩怨,而且海外學術界早有共識,由他先發難而已。中國國內的經濟學家,現時確有不少利用本身的專業知識,獲得了優厚的資源和條件後,只追求個人名譽、財富和官職。他是擔心,如果這種不良風氣繼續發展下去,最後一發不可收拾,到真正要糾偏去弊時,社會成本增加,代價太大。他其實也不想講話得罪人,只是不滿他們完全不遵守學術界的基本遊戲規則。丁學良、郎咸平,以致丘成桐,可以說一脈相承。

這跟以往在朝在野的爭論差別不大,資歴不談,讀書人有兩種,一種甘心報效公家,為國服務,但一旦變成建制中人,有多少個能不受行政約束,真正發揮所長,結果變成技術官僚,逆來順受,不再有理想;要不就走向另一極端,瀆職貪污,完全不顧個人的良知和操守。
另一種則堅決不願同流合污,寧可退守學院圍牆內,他們大多在海外,偶然充當一下監察角色,針砭時弊,臧否人物。彼此志趣不同,各司其職,互相制衡是件好事,可惜,不同法制文化,兩者根本無法磨合,也只有針鋒相對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