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3/13

自然成品與雕塑加工

藝術館長史德芬,最近收到一件英國著名雕塑家亨利摩亞(H. Moore) 的新作品,簡直鬼斧神工,形態優美之極。她決定加進安省美術館的摩亞珍藏之前,先將之展出。後來才發覺,摩亞生前確實買下這塊大石,準備親自加工,但左看右看,都覺得不動分毫,才是上品;可是每次朋友見了這塊石,都讚美摩亞的技巧,當是他的傑作。史德芬現在知道了真相,拿不定主意,要不要展出,儘管此石純粹是自然風霜促成,與摩亞無關,但她覺得並不損害其本身的藝術特質。於是,她請兩位有深厚藝術素養的朋友,提點意見。

朋友卡約翰說:展不展都沒關係,都沒有不對。有的人認為,經名家之手碰過的東西,才有價值,但像史德芬,她憑自己的藝術判斷,覺得美就行了。不過,為存忠厚,展出時候,一定要在雕石下標明,這並非亨利摩亞的作品,只是看來逼真罷了。真偽和有沒有藝術價值,是兩碼事,不容混淆。假的東西,不一定就毫無價值,有的人,就是以假亂真,賣了好價錢,不拆穿的話,收藏家不也一樣心安理得過日子。

另一位朋友薛格頓說:作品的意義在溝通,當我們讚賞一件東西,是經由作品,跟另一個靈魂對話,用對方的願景觀察。若當初發覺雕石的形態優美,想像與一個叫亨利摩亞的雕塑家在交流,便會把以往看他作品的經驗,對他風格的認識,以至對他事蹟的了解,都一古腦兒放進去;對一件署名藝術品的欣賞,很難完全孤立。若只是第一次接觸他的作品,肯定欣賞得不夠全面,說明為什麼有人欣賞得那麼深入、那麼透徹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當你發現眼前的東西,與摩亞無關後,仍有原先的相同感受,那是在欺騙自己,因為根本不可能。

白蟻在樹樁上蛀出一首14行詩,和從莎士比亞筆下寫出來的14行詩,定有完全不同的觀感。正如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女人,然後發現他的情人,原來是個機械玩偶(Hoffmann與Olympia的故事),感受會一樣嗎?你認為他們哪一個有說服力?記得奧遜威爾斯有部電影「F for Fake」,探究的也是類似問題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