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11/07/11

方言小說














上世紀七十年代,我開始主動接觸方言小說,最早看的,不是香港作家江之南報上寫的《上中下流社會》,也不是給張愛玲轉譯過的韓子雲的《海上花列傳》,儘管粵語和吳語都難不倒我。

我最早看的,是一部叫《冤鬼余》(左圖)的粵語小說,那是看了李晨風導演的電影《半生牛馬》(右圖,原著封面)後,知道有林廸這樣一位作家,特地到書局找他的單行本看,而不是追《田豐日報》(馬經報) 上的連載,此書內容亦以賭仔生涯為主。

林廸是筆名,本名林壽齢,林嘉雄,他另有筆名「筆聊生」。作品除了前述兩部外,還有報上長期連載的《豬八戒遊香港》。關於他的生平,所知甚少,據黃仲鳴說,他於一九八六年肺氣腫逝世,享齡65 歲。香港資深作家方寬烈的《香港文壇往事》(右圖)裡,談了不少老一輩作家,似未見提及林廸。


在一般高額文人心目中,方言小說難登大雅之堂,國內學者柯玲認為,「文學大師從來沒有鄙視過方言土語」,不鄙視是一回事,肯下海實際創作的,又是另一回事,這要冒眼界狹窄、不諳方言的讀者看不懂和看不暢快的風險。

叙述中夾雜方言土語,特別是對話中模擬的方言小說,卻為數不少,可以稱之為「三及第」。




《紅樓夢》、《水滸傳》、《金瓶梅》等古典名著,都不算純粹的方言小說,《金瓶梅》稍為像樣一點,完全用方言寫的,恐怕就只有胡適提到的用北京話寫的文康的《兒女英雄傳》、石玉昆的《七俠五義》;用楊州話寫的鄒必顯的《飛跎子傳》和前述用蘇州話寫的《海上花列傳》和張春帆的《九尾龜》(也只限于對白)。

至於老舍的《駱駝祥子》、趙樹理的《小二黑結婚》,以及沈从文、汪曾祺等的小說,只能說有濃厚的鄉土味,台灣王禎和的作品,也屬於這一類。

其實,寫得好的方言小說,人物立體活潑,談吐逼真生動,予人親切感,這類小說體裁的表達,實在不該偏廢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