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11/04/13

甘當現代人



中國小說家莫言(左圖,著作《紅高粱》、《豐乳肥臀》 ,最近在一次演講中表示,當有人問他,如果讓他自由選擇,他願意生活在哪個朝代?他毫不猶豫回答:唐朝(同一選擇的人不少)。理由是唐朝乃詩歌的盛世,富有想像力和浪漫精神。

他舉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名人阿倍仲麻呂(上右圖)做例子,阿倍仲麻呂生在七世紀末的日本大和時代,就在19歲那年,獲選拔入第9 次遣唐使團(乘坐船隻,上中圖),歷經海陸艱辛,在公元717年抵達唐朝的首都長安。當時的中國皇帝,正是大家熟知的玄宗李隆基。

阿倍仲麻呂隨後入太學讀書,考中進士,歷任高官,深得明皇賞識,又與詩人李白、王維時相唱酬,《全唐詩》收了他的詩作。李白的《哭晁卿衡》:「日本晁卿辭帝都,征帆一片繞蓬壺,明月不歸沉碧海,白雲愁色滿蒼梧。」寫的便是悼念阿倍仲麻呂離鄉37年後,東渡日本途中風暴遇難的悲劇。

其實他所乘的船隻,與同時出發的其他三艘船失去聯絡,漂流到越南,船上170多人,登岸後多被土人殺害,僅有10多人生還,輾轉回到長安,最終亦不免客死異地。

莫言又提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另一位名人鑒真,鑒真大師第6次東渡時,已66高齡,雙目失明,仍能完成阿倍仲麻呂未竟的回歸夢,受到日本舉國上下的盛大歡迎。大師在日本生活了10年,主持建造了奈良的唐招提寺。

莫言接着說,那個時代之所以令人神往,是時人表現出的精神風貌,國與國之間表現出的親和姿態。經過了1300年到今天,「我們發覺本身的智慧並不比祖先高明,胸懷不比祖先博大,視野不比祖先開闊。」這種厚古薄今的論調,難免言過其實,尤其最後一句。

今天從上海到東京,不須3個鐘頭,中日民間交流更絡繹不絕,身為知識豐富的現代人,對自然與社會現象都了解得比前人透徹。筆者來說,與其身處唐代蒙眛而生,倒不如生當今天清悉而死,至於媚日或仇日,歷史攸關。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