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10/09/06

鍾孟宏的《第四張畫》




台灣鍾孟宏《第四張畫》裡的第一個鏡頭,男童小翔(畢曉海) 背着觀眾前行,到側拍他沿着村路急跑,他的孤單從未間斷,始終如一顯示出來,同時大致可以看出這部電影的風格。

家暴最受害的永遠是弱小的子女,小翔原有個同母異父的哥哥,年幼時離奇失蹤了,他卻能夢見哥哥,離棄他多年後再出現的母親(郝蕾,右上圖),也無法交代哥哥的下落,觀眾從繼父(戴立忍,右上圖) 與鬼魂的一場對談中,才算明白真相。旁人饒舌,害得繼父被召到警局去盤問,大受屈辱,加上他頂嘴反駁,就難免被踹上一腳,事後警告他不要聲張,三口子好過平靜生活,同桌用鈑,成人世界充滿了虛妄和謊言。

班上的年青老師(關穎)發覺,小翔很少與別的同學交往,他的功課又並非想像中不堪,居然和老師較量背誦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……」。老師把母親叫去,希望她多關心小翔,她極其量給他買衣服和書包,他饑餓時供上宵夜。她自己的錢也不易賺,遭流氓潑酒和掌摑凌辱,還要受性無能輩糟遢,繼父還得依賴她。

小翔跟老校工(金士傑)結下忘年之交,老校工把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學灌輸給他,要做跳出熱鍋的青蛙,逆境中忍淚求生,老校工本人五十年後落葉歸根,重返大陸家鄉。

母親從大陸嫁到台灣,卻未能找到真正的歸宿,隨繼父私奔,拋下他們;他不忍父親死亡邊緣痛苦掙扎,助病人加快一把。父親死時找不到一件體面衣服,他把衣服拿到山溪洗,給水流沖走,就像父愛,能撈回來仍是髒濕的。而第一張畫是父親的遺像,第四張畫是他自己的自畫像,一脈相承,沒有跳出過火坑。

鍾孟宏拍過上百部廣告片,畫面的營造可以說駕輕就熟,在日本攝影師敏銳的操作下,細緻而陰冷。此片正如另一部台灣參展電影《台北星期天》,問題都出在劇本,《台北星期天》是太單調,《第四張畫》則嫌「抽象」,缺少現實生活的質感。 {電影節試片日誌之 3)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