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10/07/29

不知十月江寒重 陡覺三更布被輕 (轉貼)

好的政論文章難得,以下一篇,無論同不同意作者的見解,都是佳作,儘管文章略長,仍予轉貼。原文副題「平論馬英九總統(左圖)治國兩年之危機」

劉兆玄任行政院長之初,在立法院答詢,曾以籃球比賽比擬馬總統治國績效,他說:比賽剛進行,還沒到第一節的一半,如何能評論。時間過得很快,比賽行將至中場,勝負雖未可知,卻讓觀賽者捏一把冷汗。

不知為何而戰

民國86年發生白曉燕案,馬英九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,五月六日,他發表對時局失望的聲明後辭職。次日,又在電視台講述「不知為何而戰」的痛苦,振聾發瞶。令人遺憾的是,他如今雖然做了總統,我們仍困惑於「不知為何而戰」,國家仍沒有奮鬥目標。
中華民國情勢與一般民主國家並不儘相同,民進黨終極目的在變更國本,並不以執政為滿足。因此,我們不知道為何而戰,就會陷中華民國於險境。
自1949年至李登輝主政的中期,中華民國都有國家目標。在蔣中正時代是反攻大陸,非常明確,用軍事力量來捍衛中華民國,求的是生存。在蔣經國時代是建設台灣,還是很明確,用經濟發展來提升國力,求的是茁壯。在李登輝初、中期時代,也還有目標,那就是民主改革,用民主的力量來鞏固台灣的生存空間,求的是融入主流的民主社會。自李登輝後期到陳水扁,變成沒有目標。一場台獨去中的鬧劇,上演了十多年,讓台灣空轉。相較於中國大陸,彼長我消、攻守易勢。
馬英九以台灣當前主流民意為由,力求「維持現狀」,彷彿找到為何而戰的答案,但這恐怕不能成為中華民國的目標。
「維持現狀」就是唯恐現狀不安穩才要維持。這是在一種在左右為難之際,努力找出來的平衡點。這個點脆弱而曖昧,隨時會變,所以它還是一種暫時的、過渡的狀態。一旦時移勢遷到非我們力量所能調適的時候,現狀就不能維持。

保持現狀就是落伍

用小學生都知道的一句話就可道破真相:「保持現狀就是落伍」,不想落伍就得前進,但中華民國前進的方向何在?這是馬英九無可推卸的責任。或說,現在談這個為時尚早,先保持現狀吧,然而這種關係國家生存的大方針,如何能說早,一旦現狀無法保持,中華民國怎麼辦,台灣何去何從,能不知道嗎?
民進黨是知道的。譬如把一個為台灣打算的ECFA,誣賴是中國併吞台灣的第一步,馬英九親上火線辯論,綠營講不出道理,就逼迫馬英九公投決定。如說這還不是迫在眉睫的危機,就是麻木了。兩年後執政黨一旦敗選,台灣就不能維持現狀。
馬英九身為總統及執政黨黨魁,他看得應該比民意更遠。主流民意著重的是現在應如何,政治家看到的是未來將如何,這中間有很大的差別,否則民眾又為何一票一票的選出一個跟你我都一樣的人進總統府呢?
路透社4月1日報導,美國總統歐巴馬堅持改革共和黨時的稗政,認為「民調下滑,反而是鼓舞政府擇善固執的榮譽勳章。」《吳競•貞觀政要》:「太宗謂侍臣曰:古人云『君猶器也,人猶水也,方圓在於器,不在於水。』故堯、舜率天下以仁,而人從之;桀、紂率天下以暴,而人從之。」可見一千餘年來,執政的原理,還是如陸象山所說的「此心同也,此理同也」。如果君猶水、人猶器,那選總統做什麼?
民進黨明知台獨不可行,卻不放棄這塊神主牌,這說明了民進黨比執政黨聰明。他們知道必須有一個奮鬥的目標,才能號召支持者,無論這目標是多麼不切實際。

車牌USAJP-966

馬英九曾說「終極統一」,後因畏爭議而不再提。由此,社會僅聞台獨說法,難得聽到統一主張。民進黨之不放棄台獨,與中國國民黨之不敢提統一,得失之勢已明。
「終統」其實是李登輝召開國家統一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之「國家統一綱領」主張,時為民國80年2月23日,該綱領和國統會於95年2月28日被陳水扁終止。馬英九不再談「終統」,繼續擱置「國統綱領」,也說不出其他更積極目標,則中華民國豈能長久處於灰色地帶,以曖昧為保護傘。筆者淺見,這是馬英九以及中國國民黨,乃至中華民國最大的危機。
民進黨把「統一」定位為「併吞」,以為台獨合理化,把主張統一的人都打成「賣台」。其實他們說的是被動的「統一」,是一種謀略而不是事實。中華民國自蔣中正時代的反攻大陸,到蔣經國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,再到李登輝的國統綱領,所說的統一都是操之在我,是主動的,可惜多年來積非成是。馬英九未努力在這方面導正,不化「被」統為「主」統,避談終統,似也必然。
因此,馬英九的兩岸政策,在「一中各表」的框架下,雖發展良好,但這仍是技術面的改變,在深層上卻未圖於基本面加以變革。若說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國、中華民國在台灣,但不是中國,那民族精神在哪裡?歷史文化又在哪裡?「反中」、「非中」在邏輯上均說不通,只有讓國家定位愈來愈糊塗。
有網路笑話說,台灣年輕人不願結婚生子,是在等台灣變成美國的第51州,或是變成日本的南沖繩。就在4月1日,66歲男子林連訪,駕駛掛有「台灣國」的自製車牌被取締,他這塊車牌的號碼是「USAJP-966」。這則可悲又墮落的網路笑話,竟然成真,不能再當笑話看,是危機。
為「維持現狀」,馬英九並未努力扭轉民進黨式的「文革」,更未積極救災。有政論家說,台灣已是綠大於藍,為何如此?綠的拼命喊獨,藍的不知道喊什麼。國家定位模糊至如此,真讓人捏把冷汗。
中國國民黨在一百年前締造中華民國,現在卻不能規劃中華民國的未來,這是何等的諷刺。

被2012總統選舉綁架

公務員考績必須3%打丙(按:就是工作考績排序的最後3%,就要打上丙等,連續兩年或三年,便可劾令資遣或退休)一事,考試與行政二院有不同看法,遂起爭議。問題的癥結不在考績如何打,而在於此種眾所矚目的政策,為何在不成熟前公之於眾。《個人資料保護法》亦如此。完成二讀,輿論反應不佳,又得勞動總統拜託立法院暫緩三讀。政黨政治的政黨,不僅是選舉機器,還有協調功能,以補政府不足,馬英九身為總統與執政黨黨魁,無法把紛爭留在政府中或黨內,卻讓民眾看政治大戲,陡然暴露自己領導力的缺失,令人扼惋。
4月6日清晨,馬英九與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視訊會議時說:民眾渴望改革,他要積極進行對台灣有利的政策,這需要一些時間,所以不管目前民調如何,是否能當下任總統,「仍要努力推動經濟復甦、改革及領導能力這三點。」這段話極好,令人想到美國總統歐巴馬,於三月底為民主黨期中選舉競選活動說的話:「我的職責不是持盈保泰,確保波瀾不興。」又說:「如果你靠名嘴(pundits)或民調治國,便會忘了當公職的初衷。」
馬英九在就職之初,念茲在茲於2012能否連任,過度熱衷,乃處處受制,領導力蕩然,難免「霧失樓台,月迷津渡,桃源望斷無尋處」。如果他早在一年多前能放下2012,就不會畫地自牢,任人綁架,被譏為無能,路就寬了,把該做的事做好,民調會翻揚,還需要討誰的好。歐巴馬在健保法案過關前,民調低迷,選舉失利,但他在不看好下,仍然去做該做的事,法案通過,民調迅速翻升。
辛棄疾《元夕》:「眾裡尋他千百度,騫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。」切盼馬英九能懂「騫然回首」的道理。

固己、持祿、避事、隨時

後期的李登輝和陳水扁,試驗台獨反中,災情慘重,不僅政令混亂、人才凋零,而且社風糜爛、人心低落,十餘年下來,積非成是,文官制度遭踐踏,官箴遭摧毀。
北宋徽宗時門下省侍郎李清臣,著《明責篇》,論當時官場積習:「古者用人,視成不視始,責大不責細。今較小罪而不觀大節,恤浮語而不究實用,惟固己、持祿、避事、隨時之人,乃無譴而得安。」在這樣的風氣下:「庸平者安步而進,忠憤者半途氣折。天下之事,靡靡日入於衰敝。」於是,當政者之去職,往往只為雞毛蒜皮的小事,不管他任內做了多少的好事:「今罷退宰相,皆攻其疵瑕,未嘗指天下之不治為之罪。糾劾守令,皆以小法,未嘗指郡邑之不治為之罪。」乃至「上下莫自任其責,局局自守,惟求不入於罪。朝廷大計,生民實惠,卒無有任者。」李清臣的這段話,不就是當前的寫照!
「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」都是很難的事,何況十餘年之病。洛派理學宗師程顥曾說:「天下弊事一日而可革,若眾心卽定,風俗已成,由何可遽改。」如說政風敗壞為當前之危機,亦不為過。馬英九、周美青伉儷廉潔檢樸,固能以身作則,但以「愛的教育」來感化人心,已緩不濟急,必須痛下猛藥,方能及時治療「固己、持祿、避事、隨時之人,乃無譴而得安」的重病,也唯有馬英九以總統、執政黨黨魁的高度,方能解救陳疴。

馬屁文化滋生刻薄社風

政風如此,馬屁文化橫行也必然。《論語.子路》:「君子易事而難悅也,悅之不以道,不悅也,及其使人也,器之。小人難事而易悅也,悅之雖不以道,悅也,及其使人也,求備焉。」意思是:君子仁厚,對下屬量才器使,所以為君子做事容易,但事情一定要做好,打混拍馬屁沒用。小人刻薄,要下屬作磕頭蟲,百般挑剔,為他做事不容易,但做不好沒關係,拍馬屁就行。
在馬屁文化下,人人不敢負責,不求有功,但求無過,不求事做好,但求沒麻煩。於是,科員拍科長馬屁,科長拍處長馬屁;事務官拍政務官馬屁,政務官拍總統馬屁。而總統,往往只想討好,這也是拍馬屁。
中研院士朱敬一近發表文章說:「如果沒有一個機制懲罰拍馬逢迎的劣等官員,就等同於阻止有品有格的人參與政治,也是參與政治的反向淘汰。」於是官場充斥刻薄、怕事、不敢負責、鑽營、抄捷徑、見利忘義。有一丁點大的權利,就在這一丁點大之處整人。流風所被,媒體取材和政治評論,處處能見刻薄,挖人隱私唯恐不聳動,指責他人唯恐不惡毒,民眾耳濡目染,口味愈來愈重,有才德者難安其位。在馬屁文化薰陶下,文官系統長嘆才難,問題不在缺乏人才,而在人才淹沒,浮在表面的,鑽營者多。
馬英九任用的政務官,注重品德,比陳水扁好太多,然卻疏於因才器使。如王清峰,她是清流,人品、操守都無可挑剔,且有理想,在律師角色上非常成功,但她是否有比法務部長更適合的職位?用人誠難,但人才何時未曾有?端看能不能用、敢不敢用、會不會用。

政府必須有憂患意識

品德高潔者未必精幹會做事。「八八水災」後,有評論者形容,他們是「一群不會做事的好人」,此言雖不中聽,但亦為實情。王船山《宋論.神宗》:「夫宋財窮進薦賄,國危於坐困者,無他,無人而已矣。」
此次高速公路走山,政府反應大有進步,頗能矯正缺失,其原因顯非天降英才來掃除坍塌,而在政府已有憂患意識,譬如腎上素,能化平庸為良材。
唐太宗貞觀時代,賢臣良將多不勝數,彷彿那個時代英才輩出。固然李世民會用人才,但最重要的,唐朝立國並不穩,君臣引隋朝為鑑,有憂患意識。
先說李世民的用人。唐朝開國時,社會因隋末之動亂而衰敝,戶口數不及隋初十分之一,而人才仍如此叢茂,端在李世民敢用人,「內舉不必親」如長孫無忌,「外舉不避仇」如魏徵。亦能用人,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」如李靖,「識鑒精通尤善談論」如王珪。更會用人,「房謀杜斷」如房玄齡、杜如晦。
錢穆在《國史大綱》論「貞觀之治」說:「太宗一朝君臣,每每以有隋相警惕,不敢驕縱荒逸,而成治世。」亦因為能戒慎恐懼,故「其君臣上下,共同望治,齊一努力之精神,實為中國史籍古今所鮮見。」
以史為鏡,無論中外,政府戒慎恐懼,實為轉危為安、民富國強的主因。中國的漢、唐如此,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亦如此。「憂患意識」四字,實是馬英九政府必須念茲在茲的座右銘。

沒有李遠哲的「李遠哲現象」

馬英九愛用學者;學者只要德才兼備,從政是好事,但學者干政就有問題,沒有配套管理的顧問制,是軌外運作,有權無責。李遠哲就是惡例。
學者為何干政?他們會不請自來嗎?當然是應邀而來。誰邀的?當然是行政主管。為何邀請?除了冠冕堂皇的道理外,還有一個見不得人的原因:出了事,都是學者建議的,沒人需要負責。於是,學者成了主事者的擋箭牌。李遠哲教改失敗,荼毒之嚴重,指責之嚴厲,都前所未見,但他無責可負,一走了之。試問,誰請他來?李登輝。以李之精明,會不知道得化學諾貝爾獎的人,能懂多少政治?仍請他來干政,恐即在於拿他名氣來做擋箭牌。
從李登輝到陳水扁,再到馬英九,李遠哲雖然不在其位,但李遠哲現象仍在。由科研單位到經建單位,有多少大名鼎鼎的學者擔任顧問,他們的建言,不論是否實際、合用,主事者惟惟諾諾,若做的好,成績是他的,出了事,都推給顧問。責任政治下有如此的巧招,難怪會出現奇怪政策或措施,而且無法追究責任。
馬英九對李、陳十餘年來的積弊無法一夕盡革,大家可以了解,但他容忍「李遠哲現象」繼續存在,就令人失望了。
學者專家引發的嚴重問題,顯見在「政府採購法」中,力麒建設弊案就是例證,負責人郭銓慶,涉嫌自吳淑珍處取得評選委員名單後行賄得標。
「政府採購法」第94條規定:「機關辦理評選,應成立五人至十七人評選委員會,專家學者人數不得少於三分之一。」而同法第22條又詳定「委託專業服務、技術服務或資訊服務」、「辦理設計競賽」等限制性招標,需「經公開客觀評選為優勝者」。原法立意甚善,但「客觀評選」很難做到。
學者專家均係兼任評選委員,一旦有案,往往百忙中抽空前往,難在事先詳閱業者企劃書,而靠臨場印象或採購單位建議打分數,如何能保證評選第一之商品為最佳,又如何能讓未得標之廠商心服。其間雖無弊案,但中傷之流言,卻已讓政府形象受損,而主事者卻因有專家學者為護符而無責任。

治絲益棼;一機關執一法

徒法不足以自行,即使法律規範詳盡縝密,但對弄法者言,法律不但有時而窮,甚至為保護傘。 再以「政府採購法」為例。該法之繁瑣,令人嘆為觀止,除施行細則外,正式通過的子法尚有44個之多,公共工程委員會訂頒相關作業規定亦達28個,其他機關又有相關作業規定。這多如牛毛的法令規章,只為一件事:防弊。弊其實未能防,而拉低行政效率亦為必然。
法律複雜化後,又增設機構來執其法。有「政府採購法」乃有「公共工程委員會」,有「檔案法」乃有「檔案管理局」,有「著作權法」乃有「智慧財產局」,有「廣電法」乃有「NCC」。治絲益棼,問題不僅行政效率而已。
蔣經國時代則迥異。教育部於民國56年11月成立文化局,民國62年7月,蔣經國發現該局疊床架屋,毅然裁撤,業務併入教育部社教司與行政院新聞局。這是何等的施政氣魄。
馬英九頗想透過政府再造加強對民眾服務,用意固佳,但捨本逐末,針對有政治意涵的僑委會開刀,卻安於一機關執一法的現狀,殊令人不解。

結語:期待球賽下半場翻盤

眾所周知,馬英九不會為惡,所以才能高票當選,當他就任後,大家希望他積極為善,但他畏首畏尾,令人失望。他4月25日辯論會展現氣勢後,民調一路看漲,就知道過去二年他為何失分。現在轉機已現,端看他如何把握。
清初文學家查慎行有詩:「一片西風作楚聲,臥聞落葉打窗鳴,不知十月霜寒重,陡覺三更布被輕。」寄望馬英九,台灣經十餘年混亂,西風落葉,霜寒已重,切莫誤判台灣病情,現在需要的是敢用特效藥的明醫。中華民國要有方向,要有有力的領導,要有未來。
還有兩年,期待球賽下半場翻盤。

作者劉本炎 為僑協會員,曾任中央日報總編輯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