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10/07/20

藝術家的孤獨,都是逼不得已



2001年,美國出版了本半自傳小說《The Corrections》 (改過,右圖) ,咸認為是作者約拿森法蘭岑 (Jonathan Franzen,左圖) 那一代最傑出的作品,有人甚至向已故名作家諾曼梅勒推薦。此書除了暢銷,更榮獲國家圖書的小說類獎;

不過,得獎前發生了段小插曲,由於得到電視界名人奧普拉的青睞,選進她主持的書會 (現已解散),法蘭岑接受了訪問,事後讀者告訴他,若不是對他早有所聞,見到奧普拉的推薦,還以為是供女人看的一般小說。他覺得自己這部費時8 年的作品,須要的是男讀者,夾在良莠不齊的名單中,不倫不類,感到不舒服。奧普拉見對方不受抬舉,唯有從名單中剔出,並取消了特為他安排的晚宴。此事受到不少人議論,女作家Cynthia Ozick 在新散文集《The Din in the Head》裡也談及。

第二年,法蘭岑的散文集接着出版,書名《How To Be Alone》(如何孤獨) ,這14 篇文章,講述了他成名前的艱苦生活和人生態度。他的父母和其他父母並無不同,也希望子女將來當醫生,律師,工程師,會計師,總之是實用行業,而不是藝術家。但作者眼看自己的同學和朋友,攀附的完全是同樣的經濟扶梯,過着一種結婚成家、置屋生小孩的刻板生活,他選擇了寫作,決定不離不棄,終身奉獻給藝術。當然這都是他30 多歲時的思維。

俄國小說家契可夫在一篇叫《天才》的故事中,形容三個這樣的天真青年,他們在房間來回渡步,談得眉飛色舞,好像未來、榮譽、金錢都在他們的掌握中;但時間一天天消逝,現實生活逼近眉睫,他們什麽也沒有得到,仍然寄人籬下,一事無成。契可夫說,他們都擺脫不了淘汰的規律,一百個人中,只有兩三個達到一定的地位,大部分抽到的彩券都是白票,當了砲彈灰。

法蘭岑屬於其中稀有的兩三個天之嬌子,如果他繼續懷才不遇,也就只能繼續孤獨。法蘭岑現年51 歲,經歴了人生的跌盪浮沉,已不再那麼傲慢自負,今天要考慮的是再寫一部驚世之作,不致被人譏笑他只懂家務事,江郎才盡。最新消息,他的新作《Freedom》(自由,有兩章率先在《紐約客》上發表)已定在今秋出版,到時他不得不勉為其難,面對熱鬧的人群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