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3/17

減小範疇

研究哲學,可從傳統的認識論入手,矗立起「我」與「物」的二元對立關係,對外在物體和現象,逐一觀察分析,所謂物體,當然也包括人體,所謂現象,也包括人的病態,這都可從自己同類身上觀察得到。研究哲學,又可像維根斯坦那樣,從命題的語句,根據語理邏輯,逐句分析。不管哪條進路,殊途同歸,都在追求事物的本真,達到理解我們所處世界的目標。

試看下面兩條簡單命題,1, 昨晚我在地窖發現一隻大老鼠,2, 今早我看見廚房有一灘積水。要明白命題中的全部涵義,先得了解下面這些概念範疇,「存在」(我、鼠、水都是實體,發現和看見時候,我並非在作夢,對象也不是幻覺)、「時 」(昨晚、今早)、「空 」(地窖、廚房)、「主」(我)、「客」(鼠、水)、「量」(一隻、一灘)、「質」(生物、非生物)……亞理士多德的範疇表達,到10項,康德更達到12項。

一般講哲學的書,對範疇本身的界限並不明碓,例如,既有「質量」範疇,還要再分出「一與多」範疇,難道「質量」範疇內的「量」,不能包括「一和多」嗎?其實,範疇分多了,反令人眼花繚亂。倒不如減小至「存在」、「質量」、「主客 」(或稱「關係」)和「時空」這4 個範疇。

兩條命題中,時間地點不同(昨晚、今早,地窖、廚房),發現和看見的對象也不同,一是「鼠」,另一是「水」。古人對「鼠」這種生物認識多少,不得而知,古希臘哲人卻視「水」為四種基本元素之一,但肯定還不知道,「水」,事實上由一種叫「氧」的物質和另一種叫「氫」的物質構成。人一旦磪定明白了「水」的實質成分,水的研究便歸到科學範圍,不再是哲學家思考的對象。這也說明,為什麽從古到今,幾千年來,哲學家講來講去,都只有那幾個概念,而且不常有結論,因為企鵝媽媽找到好東西,都餵了企鵝仔。

「鼠」是生物,比沒有生命的「水」複雜得多,但今天,動物學家對鼠的生理,明顯也了解得比古人多。有的現象,像人生病,我們說別人病容滿臉,但到底患的什麼病,不進一步檢查,根本不知是什麼原因,有時檢查後也未必知道病因,中醫的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不科學,比較吃虧,西醫卻有X光、超聲波、CT、MRI等好工具。
總之,科學家發現了細菌和病毒後,醫生才知道,有些疾病的罪魁禍首,竟是些微生物。當然,微生物並不是都
是積皮連斯,也有阿倫列特。我們的腸胃沒有微生物的寄生,肯定活不了。

「質量」範疇中,「質」與「量」,表面看來是兩種不同範疇,但想深一層,「氧」和「氫」在性質上區別,只不過氧原子核內多了些質子和中子,外軌上多了些電子而已。說量變質變,質變量變,也有一定的道理。同樣,「時空」範疇中,「時」與「空」,也看來是兩種完全不同現象,可是「空間」到了宇宙這樣宏觀尺度來觀察,光年以下的「時間」,已算不了什麼;而「時間」到了量子這樣轉瞬萬變的生滅情況來看,「空間」已毫無意義。關於「時空」概念,真需要有惠施「至大無外,至小無內」這樣的想像力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