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3/22

「正說」求實 「戲說」可樂




海內外熒幕上獨多清宮戲,清朝宮廷暗鬥激烈,很富劇味,難怪電視人爭相製作;但清宮戲有個毛病,為遷就劇情,免不了加油添醬,搬前挪後,不符「史實」,於是創作者辯稱只是「戲說」,不必當真,供人消遣而已。再說,任何故事都是杜撰,何獨歷史故事。
有些史家認為,電視傳播面廣,收視率高,對涉世未深的學子難免誤導;不要說年青子弟,就算成年人,平日若不是經常涉獵史籍,可能看了電視上清宮戲,也跟着人云亦云,比方,光緒之死有五種說法,未經考証,又怎知道電視劇根據的說法可靠。

與其由得電視人杜撰,倒不如著書立說以正視聽,清史學者閻崇年,寫了部書叫<<正說清朝十二帝>>,一度日銷約萬冊,成績不俗。據作者說,此書有「正說」、「細說」、「通說」和「新說」四大優點;「正說」相對於戲說而言,「細說」便是注重細節刻劃,法國的年鑑史學派,側重的也是細說,「通說」是貫通歷史脈絡,得其綱領。閻先生認為,清朝的興衰,與八旗制相關,八旗興,清興;八旗衰,清衰。又認為,鴉片戰爭失敗,道光應負全責,否則以弱勝強也說不定,英國當時實力遠在大西洋彼岸,這是他的「新說」。
閻先生也沒有排擠別人,認為公眾需要不同,正說史與戲說劇可以並存,只要傳媒多發表點「史實」解說,教育群眾。不過有的人,還是教育不來,在他的一次新書簽名發佈會上,請他吃了耳刮子。

撇開以上旁門左道的戲說,「史實」果真能全求得嗎?時間較近的清史,因史料多,史事還可勉強找到証據,較遠的史事,便因史料保存不足,只有靠考古發掘到的文物去推測還原。除此,歷史涉及的,是人與語言問題,史家下筆時的誠信,有沒有為某方利益集團服務,官修史稱正史,民間史稱野史,這種正統觀確當嗎?野史難道全不足信?又文夲模糊產生的歧義,也令人傷腦筋。在西方,歷史與「故事」同義,君不見,英文history,隱藏了story這個字,連當下<<紐約時報>>這樣的大報,都滲有假新聞,「史實」往往只是眾多scenarios中一個。這麽說,虛擬史,其實也是歷史的一種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