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3/29

政策就是果斷抉擇

前一陣,美國兩黨總統提名的角逐,鬥得如火如荼,民主黨的希拉莉,甚至聲音哽咽,呼籲全黨支持她參選,她在新罕普州贏回一仗,入主白宮路途尚遙遠。如果她真一帆風順勝出,固然是美國的第一位女總統,也是美國有史以來首對夫妻檔總统,至於世界紀錄,早由阿根廷奪得。

希拉莉說,她參選是為了美國的未來,為下一代的年青人着想,意興雖未闌珊,卻暗示選民不積極,自己勉為其難的感觸。其實,沒有幕僚團隊的充份協助,總統一上台,就真能獨力呼風喚雨,一展所長?而且,成也蕭何,敗也蕭何,這些輔助精英,也往往是決策的致命傷。現時當了國務卿的希拉莉,是不是就可擺脫這些羈絆?很難,世界太大,人事太複雜,她的外交政策,無可避免會遭到各個方向來的 backfires。

任何政策,都只是一種勇敢果斷的抉擇,倫理道德問題的輪廓,有時未必清晰易見,可以斬釘截鐵下判斷。通常,只有康德的義務論和密爾的功利論兩條路可走。義務論主張,只要目的正當,雖千萬人吾往矣!

美國的第16 位總統林肯,認定文明社會,不該再有販奴和虐奴制度存在,沒有人甘願做奴隸,而且有違美國的民主精神,縱使因此挑起內戰,南北對峙,生靈塗炭。亦在所不惜。今天,在史家票選中,他因此一重大舉措,成了美國最偉大的總統。(華盛頓第2)

1989 年,鄧小平決定出動軍隊,鎮壓天安門的示威學生,擔心東歐骨牌效應,認為再拖下去,共產政權不保,也從義務論去考量,這是他高估當時學生組織的實力所致。今天,六四事件仍是中共國耻的包袱。

同樣,美國的第33 位總統杜魯門,第二次大戰結束後,眼見歐洲一片頹垣敗瓦,作為盟邦一員,美國不能獨善其身,他的馬歇爾計劃,便是支緩歐洲重建的濶步,縱使此舉使美國財政預算增加,亦義不容辭,也是義務論的典型例子,他的善後處理態度,比一戰後巴黎和會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好多了。

二戰末期,日夲在太平洋戰爭節節敗退,美國登陸日本本島,指日可待,在對日夲投擲原子彈的戰略上,杜魯門明知,此舉將使敵國人民死傷空前惨重,對自然環境亦造成巨大損害。但一想到戰爭的曠日持久(後來的越戰和伊戰,都是明証),他唯有從功利論考量,以高科技武器廹日本無條件投降,減輕自己方面的損失。

杜魯門的做法,一時一樣,有時從義務論着眼,有時卻從功利論考量,當時誰也看不到後果,投擲原子彈的長遠影響有所久。觀乎日本戰後只用了不到20 年時間,恢復成為經濟強國,並沒有永劫不復。對美國總统的評價中,杜魯門不止不差,反受讚許。(排名第7)

現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,假使可以挽回美國的政經實力,肯定受到人民的愛戴和敬重,不過,一觸及婦女生育、醫療保險,宗教教育等敏感問題,他勢將陷入進退兩難困境。看來,政治就像在澳門賭枱上買鋪大細,博一博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