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10/02/03

雅俗共賞


伊斯坦堡大學的一位教授說,每次帕慕克有部新小說面世,就像荷李活大電影的公映,引起哄動。他的小說銷路,在國內歷年以倍數遞增,而在國外藝文界的評價也與時俱進,當今達到雅俗共賞的小說家,並不多見。

本身也寫小說的美國名作家厄戴克(John Updike,去年剛離世),也注意到這一奇特現象,認為是作者的rare gift(稀有天賦)。個中巧妙,更重要的是對小說創作的熱誠與洞見,要在當今小說界佔一席地,缺少想像力,根本辦不到。

傳統寫實小說不是沒人續寫,就是難成大器。道理很簡單,你寫得過以往的狄更斯和托爾斯泰這些大師?當然,帕慕克出身富有,他棄建築改寫小說,不用為稻粱謀,32 歲還向家人要零用錢,也是他放心創作的本錢。

帕慕克本人在接受<<巴黎評論>>訪談時解釋過,出版第一本小說時,老一代作家正逐漸隱退,他是新作家,所以受歡迎。老一代作家,覺得有社會責任,文學應為道德和政治服務,傳統保守和批判寫實,是當時的主流,他們不注重實驗,往往為此浪費掉創作才華。

帕慕克年輕時也思想左傾,就是不對胃口,他喜歡的是福克納、吳爾芙夫人和普魯斯特等現代主義作品,史坦貝克和高爾基的寫實模式,從未能啓發他。到了60s 和70s 年代,主流創作的題材,愈來愈狹隘。

他有個比他大歲半的哥哥,對他影響很大,他們的關係很複雜,既仰慕又妒忌,念經濟的哥哥,學生時代很成功,想和哥哥競爭,也激發了他拼命寫。

不過,他與土耳其新聞界的蜜月期,現已完結,他們只在論到銷書情況才提到他,不理他書中的內容,再加上他同情庫德和亞美尼亞受等少數民族的政治見解,惹來許多敵對的批評,甚至官非,左派更說他已出賣給西方。帕慕克說,他有時覺得厭煩不安,對無的放矢的問話,答得很愚蠢。他在2006年,終於得到諾貝爾文學獎,他去過香港和台灣,亞洲讀家對他該不致感到陌生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