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3/21

測史方法

歷史有先後的「連續性」和起源的「深遠度」。張衡和張仲景都是東漢南陽郡人,前者是通識科學家,後者是醫師。張衡生於公元78年,殁於139年,而張仲景生於150年,換言之,張衡死後11年,張仲景才誕生,這便是歷史的先後「連續性」。

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,如果從司馬遷<<史記>>所叙述的西周(公元前841年)算起,到今天,便有2800多年,這就是歷史源起的「深遠度」。之前的歷史,只是傳說,或者說是史前史(prehistory),如何判定其連續性和深遠度,只有靠挖掘地下的化石和文物,這是考古學家的工作,掘出來的東西,如何鑑定其年代?至於沒有人類和其他生物遺跡的史續和史深,要鑑定,就得靠地質學家去研究岩石,地層學(stratigraphy)和地質年代學(geochronology)這兩門學問應運而生。

20世紀前,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所做的測史方法,科學性有限,什麼石器時代、銅器時代、鐵器時代……,只是籠統的估計。古生代、中生代、新生代;寒武紀、泥盆紀、侏儸紀……,也都靠深入地下蒐集到的岩石來估計,只有大致的時間區分。
樹木還可以看看它的年輪,樹木冬天停止生長,一年一輪,有板有眼,1342年樹齡的美洲紅杉,便有1342條年輪。

真正的科學測史測時,要到放射性同位素的發現和利用才開始,以碳的同位素C14來說,半衰期(放射性元素核子逐漸轉化所須時間)是4700年,用之測定10000年前的化石和人骨,相當準確。碳氣進了人體,部分深入骨骼,不斷衰變,人一死生命消失,停止吸入碳氣,C14鑑定年分便用這原理。測更深遠的東西,要用半衰期更長的放射性同位素,鈾238的半衰期是45億年,幾乎與地球同齡。

對半衰期,粗心的人會有誤解,既然C14的半衰期是4700年,以為9400年前的C14,到了今天,便不再存在,這是錯覺,因為第1個4700年,衰變了一半,賸下的一半,第2個4700年,再衰變一半,總共只衰變了原有碳14的75%,仍賸下25%,依此類推遞減。<<莊子天下篇>>說的「一尺之棰,日取其半,萬世不竭。」便是這道理。

可見,元素的放射性,很難弄,像「百足之蟲,死而不僵」。完全衰變後,便成穩定的重金属鉛,所以,放射性核子廢料,都用鉛桶乘載,深埋地下,不讓洩漏出來遺害人間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