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3/14

分享「畏懼」

朋友說,他現在只看小說,思想類書籍,見了就怕。朋友年輕時是念理工的,怎會有此想法?我們若不磨礪思想,如何判斷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是非對錯,縱使看小說,小說是藝術嗎?小說好壞的判準在哪裡?有人說,小說最重要的是想像力,此話正確嗎?寫實小說就不值一顧?讀小說純為消遣,看電影也可消遣,為什麼不改看電影?

我是主張中學通識教育中加入哲學教材的,因為哲學是一切學問的根源,也是中西文化的精粹所在;而年紀愈大,對哲學的體驗應愈深,而不是對之畏懼。我們之厭惡思想類書籍,原因也許在不得其門而入吧!哲書的作者要負部份責任,有的人書寫得太深奧難明了,包括大師(其中一個典型例子,是德哲海德格,也許他要探討的形而上問題,夲身就難懂)。

西方現代哲學,一般從法國的笛卡兒算起,你一個個看下來:史賓諾莎、萊布尼玆、洛克、休姆、康德、黑格爾、叔本華、尼釆,之前的希臘和中世紀哲學,之後的當代哲學不計,已夠人磨了。原典讀不懂,讀可靠的譯本,或借助羅素的<<西方哲學史>>,甚至更通俗的哲學讀物,如杜蘭的<<西方哲學史話>>( 居然專章論斯賓塞而略去休姆 )。我自己的經驗,這樣的學習方法,往往事倍功半,對哲學概念,僅有一麟半爪的認知,而非全面的統攝,若因此,便對思想類書籍望而生畏,不再碰,實在可惜。

很幸運,自移民來加拿大後,我發現了批英國年青哲學家:Nigel Warburton, Julian Baggini ,Stephen Law, …,這是在香港一般洋書店如辰衝,難得見全的。他們一個個都願把金針度與人,寫的書顯淺易明,以我的英文水準,都能讀懂,遑論番書仔。所以,建議那些有志鑽研哲學的年青學子,暫時拋開前列大師巨著,先從這些年青哲學家的著作入手,保証從中獲益菲淺;一旦弄清楚了基本概念,再去深究大師原典未遲。他們的新書,我幾乎是見一本買一本的,不止買了自己看,還與朋友分享 (「分享」二字,是「友誼」的最適當和簡短定義,無論好壞與否,當然,好東西不妨多分享,壞東西盡可能避免)。史蒂芬羅的<<哲學健身操>> (The Philosophy Gym,見到台灣已有麥田版譯夲), 我把多倫多書店見到的存書,全買下,今次回港分送朋友。不知道拿到書的人,是否像前述的那位先生,見了思想類的書就怕。

(補記) 這樣的文字,應由李天命等學院中專家來寫,而我是多麼不自量力,越俎代疱啊!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

我的網誌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