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艾時喜愛文學,除了正宗的詩和小說,看了不少與美學相關的書;古典的不說,到台灣念書,看的是虞君質、王夢鷗、姚一葦、劉文潭、趙天儀…,回港後,看香港的劉昌元(少數思路清晰,有哲學訓練的作者),國內的朱光潛、宗白華、李澤厚,朱狄…,西方美學書當然也看些:Croce, Beardsley, Eliot, Hospers, Dickie, Danto…,不能盡舉。並不是在這裡曬料,show quali,只想表明,在美學上所花的時間不算少,收穫卻不成比例;作者大多眾說紛紜,莫衷一是,美學的「美」都沒說清楚,事實上,也難以界定和說得明白。
到現在,除了知道些美學和藝評的名詞術語,如disinterested(淡漠), taste(品味), intuition(直覺), significant form(有意義的形式), intentional fallacy(意向繆誤)…,更不去提法國人喜歡鑄造的那一套,只覺得價值體系中,不可能有固定的標準模式,美學的長期探索,樹立規範,根本徒勞。Beardsley 舉過的判準三種基本要素:unity(完整),complexity(豐繁)和intensity(強勁),都可從反面去否決,雜亂,簡約和柔弱的作品,就沒有美學價值了嗎?至於一般所謂的真、善、美,更是範疇錯誤,善是倫理,在下篇進一步說明。
所以,奉勸醉心文藝創作的年青人,別在這方面再多走冤枉路,若對這一主題真感興趣,讀一兩本近人編的美學選集,例如Neill & Ridley合編的「Arguing About Art」,知道點美學發展和爭端的大概情況,也就夠了。
法國文學家龔古爾說過句饒有趣味的話:「在美術館聽到的嘲笑意見,比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笑話都多。」「美」是沒有結論的,真喜愛文藝,倒不如專心創作。比談文論藝實惠得多,也別管人家的批評,有的導演不讀美學,照樣拍電影,也從不看影評。
那天,見到一本測驗哲學知識的小書,也就自然翻到書的第 8 章,標題是「莎士比亞對Britney Spears」,只要留心當前的流行文化,都知道 Spears 這位女歌星,新聞多多,更被人選為笨蛋之冠,怎能跟大英的國寶莎翁相提並論;但信不信由你,兩位哲學家在網上做的調查中,小妮子竟躋身珍奧斯汀、莎翁、米開朗基羅、艾略特、莫扎特、畢加索等文藝大師輩,在世界頂尖藝術家中排第10 位,其他入圍 10高 的,還有兩位流行歌手Miles Davis和 Kurt Cobain,與一位通俗小說家史提夫金,令不少人嘖嘖稱奇。
原因何在,就是大多數人都有雙重標準,當問到頂尖文學家是誰?一定會說是莎士比亞莫属,但真正感受樂趣的,是聽 Spears 在沙灘唱一曲「Hit Me Baby One More Time」,而非觀看莎翁悶劇<<暴風雨>>的演出。我們在心理上,都有讚一套 ,愛一套,附庸風雅的虛偽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