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
.

2009/08/28

《畢業生》與美國電影的轉捩點




1967 年的荷李活電影《畢業生》,臨終一場戲印象深刻,男主角德斯汀荷夫曼急奔去教堂,把穿了婚紗的女主角嘉芙蓮羅絲,從神壇前準備宣誓的新郎身邊拖走,看得新娘的家人目瞪口呆;演岳母羅賓遜夫人的安賓歌羅馥,電影裡竟然色誘朋友的子侄輩,對方日後更發展成女兒的情人,當年西蒙和賈芬高唱的主題曲也上了流行榜。談到這場面,不得不讚賞荷夫曼的奔跑戲,攝影師用了壓縮焦矩的長鏡頭,好像老跑不完,令觀眾替他乾著急。

<<畢業生>>賣座總成績達一億美元,青年人對事業前途儘管迷茫,情感生活卻有意想不到的收獲,且最終能擺脫世俗的倫理禁忌,可以說契合了當年青年人的反叛心理。

原編劇查理士韋伯(C. Webb)只拿了兩萬美元,便賣斷了包括舞台劇的版權,合約還列明公司有權跟據原來的人物,發展劇集。據說,續篇「Home School」,韋伯早已寫好,和原製作的法國公司沒有談妥版權,就此擱置,為了免得讓別的荷李活製作人搞得不倫不類,韋伯打算等自己去世才出版,他今年70 歲,已遷居英國,晚景堪虞,「Home School」其後在出版社斡旋下,終於在2007 年出版。

<<畢業生>>的結局,觀眾感好奇的,是男女主角結合後,跟已離婚的岳母這段有乖倫常的三角關係,將如何處置和解決。韋伯說,男女主角後來生了孩子,認為美國的學校教育完全失敗,決定把孩子留在家裡自行教導,但他們的做法違反政府規條,受到追捕,只有到處逃亡,結果闖進天體營,總算找到安身之所,看來是部喜劇,卻有不少自傳成分,韋伯夫婦向以行為古怪見稱。

不過除了現年72 歲的荷夫曼常在新電影裡露相,其他兩位女主角近年甚少出鏡。電影事業如蜉蝣,哪有長遠計劃可言,就算另配新人演出,半世紀後的社會風氣,早已事過境遷,觀眾品味亦已轉向。

去年影評人馬克哈里士(M. Harris)寫了本書《Pictures at a Revolution》,副題是「五部電影與新荷李活的誕生」,把《畢業生》和《Bonnie and Clyde》(雌雄大盜),《Guess Who’s Coming to Dinner 》(猜猜誰來吃晚餐/金龜婿),《Doctor Doolittle》(杜立德醫生/杜醫生漫遊仙境),《In the Heat of the Night》(月黑風高殺人夜)並列,認為這五部1967 年生產的電影,可以說是美國電影的轉捩點,開展了荷李活的新面貌,此中的《杜醫生漫遊仙境》,由於男主角歴士夏里遜鬧情緒,效果較為負面。

自從電視在50 年代面世後,便搶走了不少電影觀眾,電影工業為了爭取觀眾,出盡法寶,我們那一代觀眾,都身經戴紅綠眼鏡的立體電影、新藝綜合體(CinemaScope)等寬銀幕的洗禮,但只是技術上變革,內容上,不外是基督教聖經故事的大場面製作,首部新藝綜合電影,便是《The Robe 》(聖袍千秋)。此外,便是些007 的鐵金剛間諜片集,或者雀斑臉歌后桃麗絲黛的喜劇片。1965 年的《The Sound of Music 》(仙樂飄飄處處聞)一破票房紀錄,荷李活便一窩蜂把百老滙的音樂歌舞片搬上銀幕。哈里士認為這是聲片問世以來的低潮。

荷李活一直不肯承認,觀眾並非只得他們心目中的一種,而是根據性別,種族,年齡,教育背景、職業類型等等,有形形式式的不同觀眾,口味自也不同。兩部沒有人看得上而拒絕支持製作的電影<<雌雄大盜>>和<<畢業生>>,後來竟成了扭轉美國電影的扛鼎作。哈里士便是把提名角逐1967 奥斯卡金獎像的五部電影加以比較。(2之1)

我的網誌清單